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家庭 >
家庭教育
“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課題組對六省市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及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進行調研
把握家庭家教家風現狀 推動新時代家庭建設高質量發展
標簽:家庭教育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杜聲紅 李康倩 郭思晴
■杜聲紅 李康倩 郭思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是我們學知識、養習慣、樹品德的重要場所。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家文化,一直重視家庭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不斷重申家庭建設的重要性。為了解我國當前家庭家教家風現狀,進一步推動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高質量發展,中華女子學院“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課題組對黑龍江、山西、北京、云南、甘肅和浙江六省市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情況及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進行了調研。本次調查借助婦聯平臺,共發出問卷3萬多份,最后用于統計分析的樣本有34287份。主要調研結果如下:
已婚比例較高,平均家庭人口數超4人。本次調查樣本中已婚村/居民占比最高,為84.78%;未婚村/居民占比7.97%;離異村/居民占比4.33%;喪偶村/居民占比1.49%;再婚村/居民占比1.43%。平均家庭人口規模為4.05人,平均每個家庭中有未成年人口數為1.00人。從家庭代數看,1代戶家庭占比6.30%,2代戶家庭占比52.82%,3代戶家庭占比38.80%,4代戶及以上家庭占比2.08%。
民主型家教風格為主,自評家教效果較好。調查數據表明,村/居民本人家教以民主型為主,占比60.52%;其次是嚴管型,占比25.01%;放任型和溺愛型占比分別為6.36%、1.33%。分性別來看,男性村/居民家教風格為嚴管型、放任型和溺愛型的比例均略高于女性;而女性村/居民家教風格為民主型的比例顯著高于男性,前者占比62.52%,后者占比53.64%。城鄉比較來看,城市群體認為自己家庭的家教風格為嚴管型的占比19.90%,民主型的占比63.27%;而農村群體認為自己家庭的家教風格為嚴管型的占比29.17%,民主型的占比57.82%。從代際比較看,認為自己與長輩的家庭家教風格相同或相近的村/居民占81.02%,認為自己與長輩的家庭家教風格明顯不同的村/居民占18.99%。對社會總體的家教情況,58.69%的村/居民表示滿意,36.05%表示一般,5.26%表示不滿意;對自己家庭的家教情況,67.69%的村/居民表示滿意,28.41%表示一般,3.90%表示不滿意。對比而言,受訪村/居民對自己家庭家教情況的評價優于對社會總體家教情況的評價。
近三成家庭有家訓,對家風滿意度較高。調查數據顯示,有家訓的村/居民家庭占26.31%。訪談中發現,雖然大部分村/居民家庭沒有家訓,但在日常生活中仍會通過言行教育子女為人處世,注重對子女的品格教育。對于社會總體的家風情況,58.34%的村/居民表示滿意,37.27%表示一般,4.39%表示不滿意;對于自己家庭的家風情況,74.91%的村/居民表示滿意,22.46%表示一般,2.63%表示不滿意。與家教情況相同,受訪村/居民對自己家庭家風情況的評價優于對社會總體家風情況的評價。
家庭家教家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千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優良的民風、社風、政風、黨風。本次調查發現,各地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仍存在明顯的地區性、群體性差異,其內容、效果等也存在差異。新時代,在進一步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工作向縱深發展時還須重點結合各地實際、結合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而真正滿足各類群體、各類家庭的生活與發展需求。
一是加強調研,以問題為導向,滿足家庭最迫切需要。必須以調研為基礎,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開展家庭建設工作,以避免家庭服務供需脫鉤,切實滿足廣大家庭最真實、最迫切的需求。
二是家校社協同,合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家庭均衡發展。各地須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障財政投入,加強社會引導和監管,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家庭教育均衡發展。
三是結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優良家風。在推進家庭建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文化自信,結合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家文化,傳承和培樹優良家風。
四是重視婦女在家庭建設中的作用,促進兩性平等參與家庭建設。婦女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一直以來,婦女在家庭發展中做出了有目共睹、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社會和家庭都應充分認識到婦女在家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肯定婦女的勞動價值。與此同時,鼓勵男性參與家庭事務,共擔家庭責任,共謀家庭發展,共同建設家庭、經營家庭,營造和諧友愛、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圍。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促進男女平等和家庭建設制度機制研究”(20@ZH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杜聲紅系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講師,李康倩、郭思晴系中華女子學院學生)
- 分享:
- 編輯:崔春婷 ????2022-12-1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