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親子
正向鏡映青春期孩子直面挫折的信心和勇氣
標簽:親子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代秋影
本期做客專家
代秋影,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未成年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法學博士。著有《履行父母責任的前提是其監護能力的提升》《形成“兒童友好型”親子模式至關重要》等作品。
Q:
我兒子小磊今年14歲,原來學習還不錯,升入初二后,成績下降,他說自己考上優質高中的希望不大,但又不想上職高,很迷茫,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每天放學回來就玩游戲,說將來要搞游戲競技。我們哄著、勸著,急了就罵他幾句,也沒收過他的手機,都無效?,F在兒子一回家便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基本不跟我們說話。我和他爸爸都快愁死了。
清水
A:
清水,你好!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特點,親子相處模式亦應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和行為表現做出適當調整。你家兒子正處于青春期。青春期的男孩,生理心理發生快速變化,最為典型的有兩大特點:一是強烈的自主意識訴求;二是情緒控制能力尚弱,難以理性、成熟地表達觀點和想法。通俗來說,就是“不聽話,且脾氣大”。這對于親子關系,尤其此前是以父母為主導的權威型家庭的親子關系而言,將是不小的挑戰。因為命令式說教不再有效,哄、勸、罵或者沒收手機這些方式非但不再好使,還極有可能激化親子矛盾,強化孩子的“叛逆”行為。
從信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你家兒子確實遇到了困難和挫折,即:學習成績下降。自我評估考上優質高中的希望不大,但又不想上職高,找不到清晰的學業方向,非常迷茫。作為父母,首先要客觀全面地認識孩子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初中的學業,科目增加、難度增大是客觀事實。而學業上的進步,至少需要具備兩大能力:一是持續專注地投入,即能夠“收心”,集中精力學習;二是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復雜事物的能力。與小學相比,初中學業在難度上是有根本性提高的,孩子在學業上感到困難和挫敗是正?,F象。此時,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幫助和指導,而不是懲罰、指責和否定。任何人,在遇到困難時,都會產生自戀受挫的沮喪和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而沒有人愿意一直處于受挫的消極情緒狀態中。這時候,如果父母、老師或者其他監護人能夠給予孩子理解和幫助,將會成為孩子內生直面問題的信心和勇氣的重要力量源泉。反之,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甚至被懲罰和否定,孩子一定會采用其他的心理補償機制以達到自我心理平衡。如同來信中所言的沉迷游戲,就是常見的逃避困難的替代選擇。
其次,父母要理性客觀地看待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的應對機制和選擇。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遇到困難時的心理補償機制,包括沉迷游戲或者其他諸如沉迷動畫片或者小說等行為,是有其積極意義的。這些方式能夠讓孩子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不至于造成突然心理嚴重失衡而導致自我傷害或攻擊他人等其他破壞性行為。而且,在游戲或者追劇過程中對英雄人物或者模范角色的心理投射,也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理充電”,能夠讓孩子重新獲得自我感覺良好的全能感或者優越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直面現實的心理力量和勇氣。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心理補償機制下的心理能量,更多是想象層面或者虛擬層面的,無法直接解決孩子現實層面的困難和挫折。對孩子來說,現實層面的困難越大,就越容易蜷縮到逃避機制中,追求簡單容易的全能感,進而導致“沉迷”或者“上癮”。
再次,父母要與孩子建設性地溝通和探討,鼓勵孩子直面困難,增強他們的信心。父母能夠看見和欣賞孩子的優點和成績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堅定地站在孩子身邊,理解他的無助、安撫他的不安,在孩子敏感脆弱時允許他慢下來,給孩子恢復信心和能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不斷給予孩子愛的確認和正向鏡映,為孩子提供正向、積極、穩定的力量,始終陪伴在孩子身邊,在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主動提出需要時,盡己所能提供支持和幫助,做孩子直面困難和挫折的堅強后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