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女主角
抗美援朝巾幗女將、中國影視學派民族化研究學者黃會林
做民族文化最執著的“守望者”
標簽:女主角 |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作者:周韻曦

▲黃會林在“看中國”展映儀式上致辭。

▲黃會林(前排左起第二)參軍入伍,赴抗美援朝一線。
/人物小傳/
黃會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始人。參加過抗美援朝,并榮獲100名人民功臣。從朝鮮戰場歸來后,響應國家號召致力于我國影視學科建設,是我國本土影視民族化理論研究體系的開拓者和先行者。2023年,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周韻曦
不久前,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0屆大學生電影節“青春之夜”榮譽盛典現場,群星璀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一襲黑色中式衣褲點綴一條玫紅色絲巾,在主持人和第一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奚美娟的攙扶下從容走上舞臺。臺下,一眾知名文藝工作者紛紛用最熱烈的掌聲,致敬這位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創始人,致敬這位中國影視學派民族化研究的先行者。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女戰士、一心投身國家建設的女大學生、專注影視學科科研建設的女學者、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的女使者……波瀾壯闊的一生中,黃會林始終秉持“黨有所呼、我有所應;國有所需、我有所為”的赤誠之心,鍛造高品質學科、匠心培育影視人才,并把研究、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作為一生己任。2023年3月,她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青春入朝,奠定一生價值觀
1934年2月,黃會林出生于天津一戶書香世家。時逢亂世,幼年的她總隨家人到處遷徙,飽嘗戰亂之苦,倍感人生艱辛。
15歲那年,她在上海迎來解放,深切體會到“敢教日月換新天”?!爸腥A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變化是很強烈的,每個人的心境也變得開放,開始有憧憬、有希望、有未來?!?/p>
后來,一家人因父親工作變動搬回北京,黃會林也轉入北師大附中就讀。就在她剛升入初三時,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作戰,拉開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全國人民奮起抗擊、同仇敵愾”的時代氛圍中,師生們將“上前線”的請愿書貼滿校園,黃會林也在其中。最終,經組織考察批準了四個人參軍,她“榮幸也很僥幸”地成為四分之一。
帶著大紅花,黃會林被部隊從學校接走。入伍訓練后,來到朝鮮戰場,她與英雄兒女中的王芳一樣,都是宣傳員。戰斗打響,她就到前線山頭送炮彈、送必需品;停戰間歇,她就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教戰士認字學歌、鼓舞士氣。
入朝后的每一天都在戰斗。令黃會林印象最深刻的,是保衛清川江大橋的“清川江保衛戰”。這場戰斗,黃會林被派到三營八連的測高班。測高班是連隊的眼睛,連隊每一次精準開火都仰仗側高機測出的敵機數據。黃會林還記得,測高班班長劉興沛是一位既能打仗又特別能團結人的戰友?!邦^一天我們還跟劉班長一起擦炮彈、吃干糧,我還教他們唱革命軍歌??傻诙?,為了保護測高機,劉班長在敵機轟炸下壯烈犧牲?!睘榧o念劉班長,黃會林和戰友專門給他編了一個節目,在部隊里宣傳英雄唱英雄。
“清川江保衛戰”結束后,部隊進行總結評功,18歲的黃會林入選100名人民功臣,是其中唯一一名女兵功臣。
戰火中的洗禮與磨礪,奠定了黃會林一生的價值觀:“我們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肩上扛著歷史責任、扛著烈士遺志。祖國需要我們到哪兒就到哪兒,祖國需要我們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是我們的本分,也是應盡的職責?!?/p>
四度轉型,融入時代發展
從朝鮮戰場歸來,1953年,我國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耙獏⒓幼鎳膫ゴ蠼ㄔO,必須提升自己?!币庾R到這一點,當部隊征求意見時,黃會林果斷選擇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工農速成中學繼續學業。在那里,她與愛人紹武結識,雙雙保送北師大中文系,后又提前畢業,留校任教至今60余年。
從教以來,在黨的召喚下,她四度轉型,自覺順應時代發展激流,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我國影視學科建設的開拓者和中國本土影視民族化理論研究體系的先行者。
根據黨和國家需要,北師大要創建一個新專業——影視專業。在此之前,全國的綜合性大學均沒有這一學科。
新學科的起步地點是北師大輔仁校園后院一個廢棄的化學藥品小倉庫。條件艱苦,身為藝術系主任的黃會林卻沒想到提要求?!拔覀儾涣晳T講價錢、提要求,只管做好‘放心干部’,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p>
僅用三年時間,新學科在黃會林的主持下連邁三大步,震驚業界。
1992年9月1日進駐小倉庫創建新學科,1993年就爭取到一個影視碩士點,1994年開招影視教育本科生,1995年,中國高校第一個影視學博士點花落北師大。黃會林也因此成為全國影視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
此后,北師大戲劇與影視學(原影視學)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全國第一的A+學科,北師大藝術傳媒學院也從破舊倉庫搬進了占地一萬平方米的田家炳藝術樓,成為全國綜合性大學中唯一全藝術學科覆蓋的學院。
“這既說明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也說明我們只要認準了目標是祖國需要的、是事業發展的未來、是必須為之付出心血的,最后就能有所收獲?!秉S會林語重心長道。
以促進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為宗旨,基于黃會林與紹武共同提出的“第三極”文化理念,2010年11月19日,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揭牌成立。作為首任院長,黃會林又邁進新的人生歷程、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把中國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
實踐為“底”,勇創“中國學派”
時間倒回1985年夏天。那是期末考試期間的一個周六,室內氣溫接近40攝氏度,室外大雨瓢潑,天氣悶熱潮濕,路上積雨過膝。北師大校內500座教室(今敬文講堂)內外卻人滿為患,學生們和受邀前來的中國劇協專家都被一出由北師大學子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牢牢吸引。演出散場后,幾百名觀眾在臺下鼓掌等待謝幕。
“參與演出的學生們激動地摟在一起抱頭大哭,場景非常感人?!秉S會林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這就是我們北國劇社的開始?!?/p>
踏入戲劇領域后,黃會林越來越意識到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始終堅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大藝術教育理念。由其打造出的北國劇社、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三大品牌,均是“知行合一”結出的實踐碩果。
1986年1月10日,北師大北國劇社正式成立。當年恰逢我國舉辦“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北國劇社的演出,讓業內專家找到了駁斥“中國話劇要滅亡”這一說法的論據,并提議請劇社學子們參演。
參演劇目《第十二夜》進行首場預演時,時任中國劇協主席的曹禺看后不吝贊美:“我只有一個問題,你們怎么能演得這么好!”北國劇社因此成為第一個寫進中國話劇百年史的當代學生業余演劇社團,并一直引領高校劇社蓬勃發展。
作為在學科創立過程中生長出來的電影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以下簡稱“大影節”)自創始之初,便堅持“理論指導實踐”。
創立于1993年的大影節,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大學生拍”為風格,秉承“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宗旨,樹立了不同于其他所有電影節的全新形象,已成長為具有獨特品牌和國際水準的國家級電影節。
“這是一個被中國電影人稱贊為‘最獨特、最有含金量、有最高層觀眾’的電影節。很多電影人說,有些電影節不一定去,但大影節我們一定要參加?!痹邳S會林看來,這正是青春的力量。
20世紀90年代,電影理論大多是西方舶來品?!爱敃r大家爭相用弗洛伊德、薩特等來解讀中國電影,缺少以中國影視藝術為支點、具有中國文化特性的影視理論,因此理論指導不了實踐,實踐也難以驗證理論,在世界影視之林陷入了‘我是誰’的困境中?!?/p>
憂慮于中國文化沒有坐標和立足點,憂慮于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文化缺失和精神缺鈣,黃會林于學術中求索,于1995年率先提出影視藝術及學術研究中的“民族化”問題,期望喚醒民族文化自覺。
2009年,黃會林與紹武在深入思考“影視民族化”的基礎上,提出“第三極文化”理論,借“極”字“頂端”之意定義中國文化,提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是與歐洲文化、美國文化并行鼎立、不可替代的“第三極文化”。
為了將“第三極文化”理論應用于中國文化“立起來,走出去”實踐,76歲的黃會林再度為搭建北師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這一平臺四處奔走、竭盡全力,并于2011年發起“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以下簡稱“看中國”)。
2015年7月,幾名新加坡“90后”大學生通過參加“看中國”計劃來到中國西北,用鏡頭記錄現代中國,通過秦腔、蘭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傳遞中華文化。
截至2022年,895名來自五大洲101個國家78所海外高校的外國青年,足跡幾乎踏遍全中國。他們共完成854部紀錄短片,斬獲160余項國際性獎項,在5大洲28國展映,被300多家中外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和持續報道。
如今,年近90歲的黃會林依然在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步履不懈。新的征程上,她依然熱衷與青年為伴,認定“這輩子就是跟青年在一塊兒,沒有青年也沒有我”。從青年走向老年,她始終執著于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引領著一代代青年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道路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