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婦女網 >
觀點
關注內心才是完整的教育
標簽:觀點 | 來源:原創 | 作者:賈瑩瑩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賈瑩瑩
近日,“博士生畢業論文論文900字致謝母親”沖上熱搜,網友紛紛表示,“讀完這篇致謝已是淚流滿面……”這位畢業論文致謝母親的博士名叫朱占武,是2023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二十八年前,朱占武出生于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四歲時他的父親因肺癌去世,同年,他的母親下崗,家里失去了所有的經濟來源。而就在他五歲的時候,不幸的患上了白癜風,母親為了他的病,四處奔波,一天打幾份工,以至在上班的路上暈倒,但他的病情只能控制,至今他的臉上還有一塊白癜風留下的白色印記。
就這樣,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二十八年,朱占武說,他從未抱怨過命運對他的不公,日子雖然過得不富裕,但是看見母親就覺得很心安,心態也非常的積極陽光,他說,這一切都是母親帶給她的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都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和陪伴,但朱占武感謝母親給她安全感才成就了今天的他,這種在逆境中的安全感對孩子的成才往往被很多為家長所忽略。安全感是一種內心情感,是在客觀事物能夠滿足安全需要的情況下感受到的來自自身情感的體驗。朱占武從小經歷家庭變故,他也難免會在兒時出現過害怕、恐懼等情緒反應,但是在母親的關懷和正確引導下,正面的情緒覆蓋了負面的情緒,使得他沒有消沉,而是將逆境變成了力爭上游的動力。
在日益“內卷”的社會競爭中,家長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不斷通過外界力量來給孩子施壓,以達到“突出重圍”贏在起跑線。但在給孩子巨大壓力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也有一些孩子由于內心脆弱經受不起外界的沖擊,而產生心理抑郁、離家出走甚至是抑郁的傾向。而這些都是社會、家長以學習成績作為孩子是否優秀衡量標準下的產物。只注重外在而不關注內心,是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教育出陽光、正能量的孩子,在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基礎上,一定要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供給。關注孩子的情緒、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朱占武的母親雖然是下崗工人,但是他并沒有因此對生活抱怨,而是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來引導和教育孩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打垮的內心。
“最好的學區房就是自家的書房”,當家庭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一個良好的家風時,在潤物細無聲中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熏陶,也是孩子畢生的財富。因此,成績不應成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成才并沒有明確的標準,而培養陽光、自信、懂得感恩會感知幸福的孩子,才是一個完整的教育。
- 分享:
- 編輯:賈瑩瑩 ????2023-06-15
評論